川普政策對台股影響分析報告

全面解析川普政策對台灣股市的影響與投資策略

二、川普對台政策分析

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對台政策回顧

川普在其第一任期(2017年1月20日至2021年1月20日)對台灣政策有著複雜而多變的特點。雖然川普未就任總統之前曾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引發國際關注,但其執政初期並非對台灣真正友好的總統。川普就任總統之後,更多關切的是與中國的貿易談判,而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他在利用「一個中國」政策牽制中國的空間。

然而,隨著美中關係的惡化,特別是從2018年1月開始,川普在對華貿易關係方面採取強硬政策,美中關係開始進入一種「貿易抗變關係」。這一轉變也間接影響了美國對台政策的調整,使得美台關係在川普任期內逐漸升溫。

川普簽署的涉台法案及其意義

川普任期內簽署了多項涉台法案,這些法案共同構成了美國對台政策的法律框架,顯著強化了美台關係:

  1. 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Public Law 96-8):這是美台關係的基石,雖非川普時期制定,但在其任內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 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Public Law 115-135):2018年3月簽署,允許美台各級官員互訪,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交往限制。
  3.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TAIPEI Act, Public Law 116-135):2020年3月簽署,旨在協助台灣鞏固國際地位,防止台灣邦交國繼續流失。
  4. 台灣保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of 2020):增加美台高層官員互訪,協助台灣確保國際組織地位的法律基礎。
  5. 2021年綜合撥款法(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2021, Public Law 116-260):包含支持台灣的相關條款。

這些法案的簽署標誌著美國對台政策框架由原有的「一法三公報六保證」拓展為「三公報四法六保證」,使美方的「一個中國政策」日益「空心化」,美台關係趨向「準官方化」。

川普對台灣的「川普通話」與外交突破

「川普通話」是指川普與台灣領導人的直接溝通,這打破了過去美國總統的慣例。這一舉動雖然在當時引發爭議,但也標誌著美台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川普政府在其任內對台灣並非一味友好,而是有其他的因素促成美中關係的變化,包括貿易談判、地緣政治競爭等。

川普政府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強化

川普政府派遣高層官員訪臺,撥款預算主辦美臺「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活動,協助台灣提升不對稱戰力,遏止台灣的邦交國繼續流失,反映行政與國會對台灣安全的強力支持。

在川普任期內,美國對台軍售達到新高度,包括F-16V戰機等重要武器系統。這些軍售不僅增強了台灣的防衛能力,也象徵著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加強。

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的推動

川普政府積極推動「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這一機制旨在協助台灣提升國際參與度和能見度。通過這一框架,美台合作範圍擴大到公共衛生、災害救援、能源安全等多個領域,進一步深化了美台實質關係。

總體而言,川普第一任期的對台政策雖有起伏,但整體趨勢是美台關係的強化與深化。這一政策走向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創造了更多空間,也為台灣經濟與股市提供了一定的支撐。然而,這種政策取向也增加了台海局勢的不確定性,為台灣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