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灣股市結構與特性
台股主要指數與產業分布
台灣股市以「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簡稱加權指數)為主要指標,該指數計算方式係以民國五十五年之股票市場市值為基期(設定為100點),除特別股、全額交割股及上市未滿一個月之股票外,其餘皆包含在其採樣中。台灣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是以各上市股票之發行量為權數計算指數值,換句話說,股本較大的股票對指數的影響會大於股本較小的股票。
根據台灣期貨交易所的資料(截至2025年3月31日),台灣股市的產業分布如下:
產業 | 佔比 |
---|---|
半導體業 | 45.3839% |
金融保險 | 11.5853% |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 6.294% |
電子零組件業 | 5.378% |
其他電子業 | 4.6731% |
通信網路業 | 3.8175% |
航運業 | 2.8202% |
其他產業 | < 2% |
這一產業分布顯示,台灣股市高度集中於科技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這使得台股對全球科技景氣循環和相關政策變化特別敏感。
半導體產業在台股中的關鍵地位
半導體產業佔台股比重高達45.38%,是台股最重要的產業,也是台灣經濟的支柱。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不僅在台股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環節。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技術領先:台積電等企業在先進製程技術上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 完整產業鏈:台灣擁有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半導體產業鏈,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效應。
- 國際客戶基礎:台灣半導體企業與蘋果、英偉達等全球科技巨頭保持密切合作關係,確保了穩定的訂單來源。
- 人才優勢:台灣擁有大量高素質的半導體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半導體產業的這一關鍵地位使得台股對美國半導體政策和全球科技景氣變化特別敏感,也是理解川普政策對台股影響的關鍵因素。
台股與美國政策的歷史關聯性
歷史數據顯示,台股與美國政策,特別是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 貿易政策影響:美國的貿易政策變化往往直接影響台灣的出口表現和企業獲利,進而影響台股走勢。例如,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台股經歷了明顯的波動。
- 貨幣政策關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特別是利率變化,對全球資金流向和風險偏好有重大影響,進而影響台股的資金面和估值水平。
- 產業政策連動:美國的產業政策,特別是對科技產業的監管和支持政策,對台灣相關產業的發展和股價表現有直接影響。
這種關聯性使得台股投資者必須密切關注美國政策動向,特別是與台灣主要產業相關的政策變化。
台股對美中貿易戰的歷史反應
台股對美中貿易戰有顯著反應,這從歷史數據中可以清晰看出:
- 2018年貿易戰初期:美國股市在貿易戰陰霾下,在10月份美國費城半導體、台股都遭受波及,讓外資大舉賣超台股,影響所及,台股出現嚴重下跌,大盤也失守萬點關卡。
- 2025年4月美中貿易戰再起:
- 台股4/7暴跌近10%創史上第二大跌幅,加權指數跌幅9.7%創歷史最大紀錄
- 台積電首度無量跌停鎖住,跌94元(9.98%)至848元
- 整體市場1,726檔上市櫃公司跌停(佔比91.1%),僅168檔倖免於難
- 單日市值蒸發7.27兆元創新高,台積電市值單日蒸發2.43兆元亦創新高
這些歷史反應表明,台股對美中貿易衝突特別敏感,尤其是當衝突涉及台灣的主要出口產業時。
台股危機復原週期分析
歷史數據顯示,台股從重大危機見底到完全恢復,平均需要10-20個月時間。修復時間與危機性質、全球應對措施及台灣產業競爭力高度相關:
危機事件 | 台股跌幅 | 修復時間 |
---|---|---|
2000年網路泡沫 | 67% | 20個月 |
2008年金融海嘯 | 60% | 13個月 |
2020年疫情危機 | 30% | 2個月 |
2025年關稅風暴 | 待定 | 預測中 |
專家分析,貿易戰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影響市場:
- 情緒衝擊(1-2週)
- 企業盈利下修(3-6個月)
- 供應鏈重組(1-3年)
目前市場仍處於第一階段的恐慌性拋售,後續影響仍在展開中。
總體而言,台灣股市的結構特點和歷史表現為我們理解川普政策對台股的影響提供了重要背景。台股高度集中於科技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使其對美國政策變化特別敏感。同時,台股也展現出較強的復原能力,這可能與台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適應能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