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普貿易政策與關稅措施
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理念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是其施政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在貿易政策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川普認為,長期以來美國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許多國家通過「不公平」的貿易行為獲取優勢,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和就業機會。基於這一認識,川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保護主義措施,旨在重塑美國的貿易關係,保護美國製造業和就業機會。
在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年),他通過退出多邊協議、對貿易對手國加徵進口關稅、與個別國家洽談雙邊協議等方式,以鞏固與擴大美國的貿易利益。這種「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台灣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最新關稅政策動向(2025年)
2025年初,川普政府推出了新一輪的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市場震盪。主要動向包括:
- 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川普政府於2025年4月2日宣布對近60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關稅,遠超市場原先預期的10%~20%。這一舉措對台灣出口導向的科技產業投下震撼彈。
- 電子產品豁免與調整:2025年4月初,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布規定,對高科技進口產品予以豁免,包括電腦、智慧型手機、調製解調器和閃存驅動器等。這些豁免對蘋果等依賴中國工廠生產零部件的美國科技巨頭是一大利好。
- 對中國關稅升級:儘管暫停了對近60個國家的懲罰性關稅,川普政府仍推進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145%新關稅的計劃。2025年3月4日,川普將所有中國大陸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到20%。川普曾威脅如果中國未在4月8日前撤回對美國商品的34%關稅,將從4月9日起對中國徵收額外50%關稅。
- 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新關稅計劃:川普暗示將對晶片加徵新關稅,稱目前的豁免只是臨時舉措。川普政府預計最早將於下週開始對半導體進口進行國家安全調查。川普在社群媒體上表示:「在即將進行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我們要看看半導體以及整個電子供應鏈」。
對中國關稅計劃與升級
川普政府對中國的關稅政策是其貿易政策的核心部分。2025年以來,這一政策呈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
- 關稅稅率持續提高:從最初的20%到後來威脅的額外50%,川普政府不斷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稅率,累計稅率可能達到104%。
- 關稅範圍擴大:關稅範圍從最初的特定產品類別擴大到幾乎所有中國進口商品,顯示出全面貿易戰的特徵。
- 戰略考量:川普將對中國等國家的關稅行動設定為追究這些國家對走私毒品和非法移民的責任,同時支持國內製造業,顯示出關稅政策背後的多重戰略考量。
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新關稅計劃
半導體產業是川普關稅政策的特殊關注點。雖然目前半導體產品暫時獲得豁免,但川普政府已明確表示將對這一領域實施新的關稅措施:
- 國家安全調查:川普政府計劃對半導體進口進行國家安全調查,這可能成為實施新關稅的法律基礎。
- 機制調整: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表示,半導體「不是說它們不會被徵收關稅」,只是它們將在「不同的機制下」被徵稅,暗示關稅政策的調整而非取消。
- 戰略產品差異化處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西特表示,高科技進口產品中的一部分將單列稅項,這與為回應其他國家的貿易行為而對這些國家廣泛徵收的關稅有所不同。
中國的反制措施與全球貿易戰略
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中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 對等反制:中國已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84%關稅作為反制,顯示出貿易衝突的升級。
- 談判策略:與美國的貿易衝突似乎仍看不到短時間內結束的跡象,中國選擇了強硬反制而非讓步談判的策略。
- 全球影響: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已對全球貿易格局和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總體而言,川普的貿易政策,特別是其關稅措施,已成為影響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重要變量。對台灣而言,這些政策既帶來挑戰,也創造了新的機遇。一方面,關稅政策可能增加台灣出口美國的成本,影響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摩擦也可能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為台灣企業創造新的市場空間。理解這些政策的本質和趨勢,對於預測其對台股的影響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