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未來展望與關鍵觀察點
美國關稅政策的可能演變
川普關稅政策的未來演變將是影響台股的關鍵因素,目前可能的發展路徑包括:
- 政策持續強化:川普可能繼續提高關稅稅率或擴大關稅範圍,特別是針對中國和其他貿易順差國家。川普表態不考慮暫停徵關稅,將持續與中國談判,顯示其關稅政策立場堅定。
- 半導體關稅特殊安排:雖然半導體產品目前獲得豁免,但川普已明確表示將對晶片加徵新關稅,稱豁免是臨時舉措。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表示,川普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個月內」宣布新的關稅措施,目標不僅包括半導體,還會涉及藥品進口。
- 談判與調整可能:歐盟向美提議所有工業產品互相降至零關稅,以緩解貿易緊張,這顯示國際社會正尋求與美國達成妥協。川普可能利用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在獲得讓步後調整政策。
- 政策實施節奏:關稅政策可能分階段實施,給予企業調整時間。目前川普已宣布對近60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但上週突然宣布暫停徵收其中的大部分稅項,顯示政策實施可能有彈性。
關稅政策可能時間表
- 近期(1-2個月):對半導體進行國家安全調查
- 中期(3-6個月):可能宣布新的關稅措施,特別是針對半導體和藥品
- 長期(6-12個月):根據談判進展和經濟影響調整關稅政策
中國可能的進一步反制措施
中國作為川普關稅政策的主要目標,其反制措施將直接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和台灣經濟:
- 對等關稅反制:中國已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84%關稅作為反制,未來可能進一步提高關稅稅率或擴大關稅範圍。
- 非關稅壁壘:中國可能增加對美國企業的監管審查、限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或市場准入等非關稅壁壘措施。
- 貨幣政策工具:中國可能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如允許人民幣貶值,來抵消關稅影響,這可能引發新一輪貨幣競爭。
- 供應鏈重組:中國可能加速推動供應鏈本土化和多元化,減少對美國技術和市場的依賴,這將對全球供應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全球央行政策反應
全球央行,特別是美聯儲的政策反應,將是影響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的關鍵因素:
- 降息預期:林啟超預測聯準會今年降息至少2碼,美公債殖利率將維持在4-4.5%區間。如果關稅政策導致經濟下行風險增加,美聯儲可能加快降息步伐。
- 流動性支持:全球央行可能提供更多流動性支持,以緩解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金融市場波動和經濟下行壓力。
- 政策協調:全球主要央行可能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關稅政策可能引發的全球經濟下行風險。
- 新興市場央行壓力:關稅政策可能導致資本從新興市場流出,迫使新興市場央行採取更為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形成額外壓力。
台灣企業的因應策略
面對川普關稅政策的挑戰,台灣企業正採取多種因應策略:
- 供應鏈調整: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和彈性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例如,緯創已宣布在美國投資新設子公司,設立資本額為4500萬美元。
- 技術升級: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價格轉嫁能力。緯穎表示,將深化AI、運算與散熱等相關技術與產品開發。
- 市場多元化: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分散市場風險。
- 策略合作:加強與全球客戶的策略合作,共同應對關稅挑戰。例如,與美國客戶協商關稅成本分擔機制。
- 本土化生產:在主要市場建立本土化生產基地,規避關稅風險。多家台灣企業已宣布在美國設立或擴大生產基地。
台灣企業應對關稅挑戰的關鍵策略
供應鏈多元化 + 技術升級 + 市場擴展 + 本土化生產
台股修復契機與時程預測
基於歷史經驗和當前情況,專家對台股修復契機和時程做出以下預測:
- 修復階段:台股修復可能分為三個階段:恐慌緩解→企業調整→長期重構。目前市場仍處於恐慌階段,後續將進入企業調整和長期重構階段。
- 修復時間:歷史數據顯示,台股從重大危機見底到完全恢復,平均需要10-20個月時間。2025年關稅風暴的修復時間可能介於2008年金融海嘯(13個月)和2020年疫情危機(2個月)之間,預計為6-12個月。
- 關鍵觸發因素:台股修復的關鍵觸發因素可能包括:美國關稅政策調整、美聯儲降息、中美貿易談判進展、台灣企業成功轉嫁關稅成本等。
- 產業差異:不同產業的修復速度可能有所不同。防禦型產業和受關稅影響較小的產業可能率先修復,而高度依賴美國市場且難以轉嫁成本的產業修復可能較慢。
總體而言,未來台股走勢將取決於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投資者需密切關注美國關稅政策演變、中國反制措施、全球央行政策反應以及台灣企業的因應策略,靈活調整投資策略。